Monday, April 4, 2011

新闻以外。人在天堂,钱在银行。

人在天堂,钱在银行。

新春处处都在捞生,大家都想要捞个风生水起。

今年的第一个捞生是在庚寅来到前的一月尾,当时是到登州甘马仕进行南洋商报的晨读推展礼。仪式结束后,赞助人刘星达一如以往热情邀请董家教成员用餐。第一道就是捞生,这才惊觉庚寅年已在门外不远处。

不久后的几个宴会都陆续看到捞生这道佳肴,彭州政府属下巴斯特、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长拿督王荣丰、华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、关丹华团会长拿督周良、明晚的彭州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斯里林锦胜,后晚是关丹福建会馆的周年新春宴,大后晚是叶运兴来电的民政新春宴。。。。看来,这道佳肴肯定还是会抢先出场。

你当然会觉得有钱人越捞就越生越起越发,捞生好像真的可以带来好运?
于是穷人家也不落人后,有机会都来一个捞生,希望捞一个发,或者是旺,至少要顺。

周良在致词时说,像他们这样年龄的,有钱要懂得用,舍得花,用在对的地方,趁健康多出外走走看看,钱是赚不完的。

或许你会认为“他有钱嘛,当然有资格这样说,我们还没有钱,这时候不打拼怎么行?”(有一句话是,年轻时用健康拼金钱,中年后是用金钱拼健康)

问题是,要有多少钱才叫足够呢?要有多少钱才是有资格出外玩玩看看呢?有位朋友曾说,某人生前打拼又打拼,赚了很多钱,不过,现在是人在天堂,钱还在银行。

周良那一餐用掉了不少钱,可当晚“赚”到的却是无价的。至少在人生路上,他用自己赚来的钱,花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。除了众乐乐之余,他也现场赞助作协东联的活动经费。除了娱乐,也捐予社会。有钱,真的要像他,要懂得用,舍得用。

嘿嘿,等我有钱的时候,我也会和他一样。当然,我会用得其所,不是挥毫无度。。。至于银行,还是要存一点点的。。。因为有一句话说:银行里除了别人的钱,其他的钱都是我的~~。。~~哈。

新闻以外。心有牵挂。

心有牵挂
标签: 心有牵挂 2009-11-15 11:00
心有牵挂。

工作上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,虽然是老问题,却在最近有如2012的山崩地裂,惊天动地起来。

原因是一名主管级的老同事要出外闯荡江湖了。这外老同事与我共事近25年,从兼职到专职,辛苦经营了自己的地盘,建立了声望,原以为他是安居乐业,却没有想到他是在居安思危。

约八年前他曾做过类似决定,也到外闯了一两个月,最后是大家有缘,在我了解他难以前进的状况后,同意让他回到岗位,他也乐意继续为五斗米折腰。

八年后的今天,他说想趁还可以的时候就到外闯一闯,46岁的他这次看来是要破釜沉舟。说真的,这方面我得佩服他的勇气。就如我当年欣赏他可以戒烟一样。这次再交心谈了几回,了解他的决定后也就不再多说,就只有祝福了。

无巧不成书,最近有人向我献议到上海打拼,要我放弃这里的五斗米;言下之意是要给我一块田地,并确保收成肯定会比这里好。丰富的回酬加上可以免费出国,让从北到东之后少有机会“流浪”的我一度心动。

以个人能力,理应可以应付这方面的挑战,打拼毕竟是小事一件。然而,再三思量之后,最终是决定不宜接受。
不是没有勇气,而是我想到家有一老,还有家人孩子。在要为自己和为家人之间,我选择了后者。

或许你会认为,为家人也可以转行呀。因为会有更多收入,以后可以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。

在一得一失之间,当然可以这样期盼,却得想一想是否能买回相聚时光。在国内因工作或其他事务已常须外出,相聚不多,如果要到海外,岂不是少之又少。

而2012如果成真,这样的期盼,还有什么好期盼,不如让心里所牵挂的,化为今日的相处与欢笑。

新闻以外。老主任一路走好。

老主任一路走好
2009-10-13 22:58
今天接到老钟的电话,有点愕然。电话里头说的是欧阳松车祸死了。驾着汽车撞上油槽车,当场毙命。在SKYPE发出置疑的消息,叫南洋同事进一步确定,也发了个短讯给中国报的同事,当时还抱着一线希望,希望所言不实。

晨读的老张拨电话给学校,广告部的杏芳拨电话给欧阳的儿子,新闻部的碧云表示在联络着。。。
老张说校长确定了,杏芳说欧阳的儿子证实了,碧云在SKYPE回着:确定。

之后各有各忙的工作,而我就离开经理室,一个人在办公事后的茶水间。想了一下,按下短讯:“南洋商报前任东海岸主任欧阳松今日车祸逝世”。我根据手机内的电话号码发出这个短讯,除了不适合的,其他收到的人上至丹斯里级的人物,下至小贩。

不久后,有人回电询问,有人发回短讯表示知道,有人同悲。

是的,难免会有一点悲伤,不,应该是悲伤的。这名前主任不算老,退休才不过11年吧。间中曾发生过轻微中风,却也安然度过。之后虽然行走时有点跛,谈笑间已一切如常。上个星期还看到他和家人在外头用餐,他还特别介绍这是他的孩子,这是他的。。。。

人在世时所能拥有的,走时,什么也没有带走。一如我的签名:欢笑之后,就是孤独一个人要好好的走。

还记得那年我从北方东来,第一个见到人的是欧阳松,当是担任办事处主任的他和蔼相对。招待之后,告诉我前往瓜登该走的方向。有一次回乡后,路过关丹要回瓜登办事处,突然肚痛难顶还惊动他漏夜带我看医生,后来发现是伤寒症。也幸好是他的照顾,人在异乡才无后顾之忧。

在东海岸原本想浪人一般生活的我,也因为他的賞识及勉励而接手了新闻主任这个职位,较后更接手了他的业务工作,进入另一个工作层次。他在很多方面可说是良师益友。

退休后的他曾到云冰酒店担任经理,当时我在云冰的业务也获得他二话不说的协助,除了广告,也包括了南洋学生俱乐部,南洋同事的活动。我想,曾要到过云冰的南俱与同事,更应该记得他的热情款待。

欧阳松的太太在他退休前过世了,他每年都有刊登追思广告,显示了他对夫人的感情,虽然不久后再婚,他还是继续这份感情的印证。他不善于雄辩,却能明辨是非,有点嫉恶如仇的他,甚至也建立了敢怒敢言的形象。

在报界服务29年后,他形容自己看透了人生百态,对各项际遇感慨万千。这是他写在我搬迁关丹办事处时出版的特刊的一些话。当时他已退休5 年,我仍然邀请他在这份特刊写篇首语,我想,他知道我在感恩。

感恩的心还在,人已走了。老主任,往生的路,一路走好。

新闻以外。来来去去上上下下

是的,这几天都在来来去去上上下下的空间时消磨着斗志与壮志。

还有凌云壮志吧。五十岁的男人,说年轻当然不年轻,说老其实一点都不老(哈,打死都要撑着)。事实上,斗志与壮志和年龄其实没有关系。心,才是关键所在。

五十岁正好学习让自己放慢脚步,对人对事的应对方法也比较老练了,火气没这么大的同时,也学习着要修身养性。尤其是开斋节交警处处,连连三张三万后,眼看着可以起飞的高速公路上也不得不奉公守法。速度放慢之后,感觉时间一样存在,怪不得我身边的那群慢郞中一直都活着。

工作上的需要,这几天都在做着年轻时常干的那件事。上午朝东,中午向西,傍晚北去入夜南归。。。那天的记录是上午关丹,中午瓜登,晚上哥打巴鲁,第二天就通过龙运铁山回到关丹;刚刚的记录是,早餐在文冬,午餐前喝茶在文德甲,然后回到关丹午餐。天,我比运输工人还要运输,比快递员还要快递了。

来来去去上上下下的,一天内跑上几百公里是很平常的记录了。前几天就换了四条轮胎,买一个安心。

轮胎表面上的纹线看来还可以支撑多几次来回,为了安全,我宁可换掉。身体呢?在现今科技有限的情况下,还不能换肉体。看来现有的肉体将随我到老。用了五十年之后,还希望它可以再用多几十年,支撑着我的斗志与壮志,再来来去去上上下下。。。。。。。

新闻以外。我很痛苦。

我的痛苦应该是一向来奉行着坐言起行吧(有一种追逐速度如驾车时追逐210时速的快感)。

向来不拖欠人的心态让我欣赏坐言起行的人,也欣赏坐不言起即行的人。

当然,我们身边还有坐言起不行,坐不言起不行,坐不起言不行。。。。

一种米百种人,你如何期望大家和你一样,又不是机械制造?

99种想法中寻找一个折衷,幸运的话,和平相处;不幸的话,就像今天的“春秋战国”,政经文教处处失火。

我的痛苦,有时候是痛快着。累着却快乐着。

驾过车,感觉过210时速吗?那只是时间与光速的亿万分之一。。。

当然,最后的结果是三万一张,要亲自到警局付费(我从来不贿赂)。

痛快之后,原来也有痛苦跟随着。痛苦之后,却又爽着。

新闻以外。我很用心。

最近很用心,所以更需要用神。心神要宁,才能行军千里。

哈,说得玄了点吧。好像东风正起,要运筹帷幄,要决战千里似的。。。

其实还不都是因为在南俱部落里头加了《南洋商报》的新闻短讯。

眼看有人反应,结果又另开了两个点(今日短讯,明日新闻是其一,南洋商报手机短讯是其二,心闻聊天室是其三)。不只是这里,还热情的将两个论坛也列入“服务”范围内(有点自讨苦吃吧)。目的无他,只是希望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接触到这份已经迈入86年周年,与华社紧密配合的《南洋商报》。

在公在私,我都希望更多人支持这份华文报章。毕竟它创办以来都是华社的一份子,一路来为华社尽心尽力,在政经文教都有一定的牺牲与贡献。86岁是老态龙钟吗?对人生而言,是的;在报业这条历史长河来说,前岸还远着呢。我期望南洋在另一个转弯处可以“兴风作浪”!

你不认同也无妨,我无意引起争论。我只是用一点一滴的心神,再随它远航千里。

我很用心。。。。你也可以说是私心,因为我正在船上。

你不在“船”上吗?华社、华小、华团、华基政党、华文报。都是血脉相连吧!

新闻以外。心不死,世代相传。

心不死,世代相传。

东海岸自98年正式推动南洋学生晨读计划,今年跨入11个年头。从陈福顺交到张逸华手中,两位老人家不遗余力,每年都征求赞助以完成义举。

到底我们有多少个热心人士?我们的热心会不会用完?

事实已证明热心人士不只存在,还逐年增加,让这班列车每年都一再启动。今年踏上推展列车的已有黄福山、刘星达、罗秀龙,其他的陆续会上车,后续有人。

记得在《登峰》这首歌里写过:“心不死,世代相传。”是的,秉承着这种精神,华社为教育永远没有第二句话,华教正世代相传。

在此计划下受惠的莘莘学子,只要获得老师引导,就能耳濡目染而养成阅报习惯,这可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环。

今天的秀才不出门,能知天下事,除了报纸还有网络。然而,别以为会上网就是好事,网上有太多岔口与滥用自由后的加油加醋。所以还是报纸好,有根有据。当然,如果你问我什么报纸,我的答案是:能阅读与华社同存的南洋,当然最好。